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 > 探索 > 我親身經歷的少先隊“手拉手”互助活動 正文
時間:2024-11-01 13:10:33 來源:網絡整理 編輯:探索
我親身經歷的少先隊“手拉手”互助活動發稿時間:2024-10-30 06:22:00 來源:中國青年報
“知心姐姐”盧勤
整理: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
---------------
盧勤小傳:
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、原總編輯,親身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、經歷高級編輯,先隊曾長期主持《中國少年報》“知心姐姐”欄目,互助活動被廣大少年兒童及父母熱情稱為“知心姐姐”。手拉手
少先隊是親身每個孩子珍貴的時光。它為孩子們的經歷童年帶來最美好的回憶。
在上小學的先隊時候,我曾擔任中隊宣傳委員,互助活動負責把報紙內容謄抄到板報上。手拉手當看到全國許多小朋友都給《中國少年報》“知心姐姐”寫信后,親身我也偷偷寄了一封,經歷不久后,先隊便收到回信?;ブ顒游疫@么普通的小孩,寫封信就得到回復,這種成就感真是沒法用語言表達。從那時候起,我便有了當“知心姐姐”的想法。
為了成為“知心姐姐”,我可沒少下功夫。我比照“知心姐姐”的樣子,把短發梳成兩根小辮,還專程到照相館拍了一張標準照??僧斈玫秸掌臅r候,我發現,這哪像知心姐姐呀,更像光禿禿的小和尚。照相館師傅調侃說,“長什么樣照什么樣”。對“知心姐姐”的模仿,并沒只停留在外貌上,我發現“知心姐姐”愛笑,自己太嚴肅不會笑。為了當上“知心姐姐”,我見人就笑,笑多了,親和力就提升了。
上了初二,作為全班第一個共青團員,我成了班里的團支部書記,誰要入團都要找我談話,那時候忽然覺得,你說我聽、我說你聽,知心的感覺真好。
少年時期,少先隊組織為我培養了一顆愛心。上五年級的時候,我們學到一篇課文《海邊青松》,文章講述的是英雄安業民愛國愛家的故事。我和兩位同學一起,秘密成立了一個做好事的小組。
我們三人在我家里一起制作了專用印章和證件。印章上刻著大海和海燕,證件上貼著個人照片,還模仿戶口本在背面寫下了“不得遺失、不得轉讓”的字樣。我們要求自己不但要做合格的少先隊員,還要有解放軍的作風。我們設計了兩本《紅領巾日記》,一本用來記錄我們做的每件好事,一本寄給了福建前線的解放軍叔叔,并且和他們約定寫滿后要相互交換。和日記本一起寄去的還有一條紅領巾,上面有我們親手繡的四個字“保衛祖國”,以及一把在天安門廣場上采集的花種。
天天做好事也是很不容易的??蓾u漸地,我做得越多發現得也越多。哪個同學心情不好,我會悄悄地塞給他(她)一張紙條,送出一句鼓勵的話;學校女廁所蓋茅坑的木蓋壞了,我們就在放學后把它修好;到軍事博物館參觀,我會默默地擦去玻璃展柜上的灰塵;在新華書店,我會自覺地整理放亂的圖書……每當做完這些事,我都能感受到助人的快樂。
等我們記滿一本《紅領巾日記》后,就迫不及待地把它寄給福建的解放軍叔叔。不久之后,我們收到了解放軍叔叔們的來信和他們記的一本《紅領巾日記》。那一刻,我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。
后來,做好事小組發展到32人。每次有新成員加入,我們都要去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莊嚴宣誓。一次,安業民的戰友、《海軍日報》記者徐弟鴣悄悄觀看了我們的宣誓儀式,鄭重地說:“這是一件好事,但要讓大隊輔導員知道,在少先隊領導下進行?!?/p>
我們立即跑回學校,找到大隊輔導員康文信,一五一十地講了秘密。沒想到,康輔導員聽了說:“你們做了那么多好事,以為沒人知道,其實我早就知道了。我相信有一天你們會相信我,把這個秘密告訴我?!?/p>
直到六年級畢業時官兵到學校來看望我們,《海軍日報》報道了我們和解放軍的友誼,秘密才在學校公開了。少先隊時期的經歷讓我明白,當一個孩子有機會幫到別人就會產生一種助人的快樂??鞓凡皇莿e人給予的,是自己感受到的。
正是從小培養起的互助精神,20世紀90年代,在《中國少年報》工作的我參與發起了少先隊“手拉手”互助活動(以下簡稱:“手拉手”)。從那時起,可能有20多年的時間我都在參與策劃和推薦與“手拉手”相關的活動。
兩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。
第一個故事是一次我在上海聽到的:上海潭子灣路第一小學的陳智翔在給農村“手拉手”朋友寫信時,附上了自己得意的彩照,并提出想要一張對方的照片。
幾個月后,當他正為農村小朋友的“小氣”生氣時,回信終于來了。
信封里有一張1寸的黑白照片,照片上的小朋友半閉著眼睛。信中說:
“陳智翔同學,寄上我的相片。要知道我們村沒有照相的,我專門跑了五六十里路,用我和媽媽攢了很久的錢,去縣里照了這張相?;匦磐砹?,請你原諒?!?/p>
小智翔哭了,哭得很傷心。
我到上海的第二天,小智翔請輔導員捎給我一封信,信中說:“看到這張黑白的小照片(我在上海沒見過這么小的),我驚呆了。怎么相片上的人看不見眼球呢?原來是第一次照相太緊張了。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呀!我真后悔不該在信中提寄照片來的要求。我想象著小伙伴爬山越嶺的樣子,心里難過極了。我怎么沒想到他家附近沒有照相館呢?怎么沒想到拍照要花他那么多錢呢?我真太不懂事了。這張小小的照片使我看到城鄉的差距,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:做人就要學會多為別人著想,少給別人添麻煩?!?/p>
讀完這封信,我感動得流下眼淚。
回來后,我把這件事向全國“手拉手”互助活動組委會顧問徐惟誠同志作了匯報。他記住了這件事。
1995年夏天,他在河南信陽地區的風景區雞公山,創辦了全國第一個“手拉手”夏令營基地。在第一屆全國少年兒童“手拉手”夏令營開營式上,他代表中國文化扶貧委員會,贈送給參加夏令營的每個農村孩子一架照相機和一個彩色膠卷,孩子們欣喜若狂。
從貧困地區來的女孩、江蘇溧水仙壇小學的呂時珍,來到夏令營一直一言不發。當她得到照相機和膠卷時,又驚又喜。她雙手捧著相機,問老師:“老師,這相機真的屬于我了嗎?”
“屬于你了!”老師笑著回答。
她還不太相信,又找到另一位老師問:“這相機真的不要回去了嗎?”
“對,不要回去了,這是你的了!”
這回,呂時珍笑了。她興奮極了,捧著相機,跪在床上,一會兒哭,一會兒笑。
第二天,我在她的床上看到了她寫的日記《我的第一次》。第一次參加夏令營;第一次坐了20多個小時長途汽車;第一次坐大輪船;第一次看到這么多真飛機,還坐進了駕駛艙;第一次得到了照相機;第一次戴上手表……
我當時眼淚都流出來了,就讓她在閉營式上發言,她一口氣講了21個第一次,聽完她的發言,所有城市的孩子都哭了。當場就有小朋友送她各種東西,有個南京的小女孩還和她建立了“手拉手”的友誼。后來,這個家庭一直幫她完成了學業,農村孩子家里也給南京孩子家做了一大堆鞋,友誼一直持續下去。
另一個故事是有一年,我帶著小記者到湖北羅田縣大別山區采訪,住在一個叫張正的男孩家里。他11歲,在鄉小讀書。我送他一張《中國少年報》。沒想到,他又驚又喜,雙手捧過報紙,用袖子當抹布,把桌子擦了好幾遍,才把報紙平平地鋪在桌上,一字一句讀起來,直到深夜。
第二天清早,他又讀起來。我招呼他出去和城里的小記者拍照,他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報紙,把報紙卷在胳膊上,直著胳膊站在鏡頭前。我覺得畫面不好看,順手把報紙接了過來。就在按下快門那一瞬間,我發現,張正的眼睛并沒看鏡頭,一直盯著那張《中國少年報》。
我心里一熱,忙問:“你見過報紙嗎?”
“沒有。這是我見到的第一張報?!睆堈卮?。
“你有書嗎?”小記者們圍過來問張正。
“有兩本?!睆堈蜷_小書包,一本是語文書,一本是數學書。沒有一本課外書!
當時的小記者中有3名來自上海,他們都是紅領巾理事會的成員,他們回到上海,紅領巾理事會就發起一本書寄友情的活動。上海100萬少先隊員捐了218萬本書給貧困地區。這件事給我們非常大的震動,我們因此發起“寫一封信、寄一本書、送一份報、交一個朋友”為主要內容的“手拉手”互助活動,大量的圖書、報刊通過城市孩子的手,送到邊遠、貧窮的山村。
可以說,這些年來,“手拉手”活動的持續開展,讓越來越多處在童年的孩子心中有了別人,能夠為別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,產生真正的成就感,非常有意義。
我希望,未來少先隊小朋友們都能成為有正確價值觀的人,能對生活說一聲“太好了”,對自己說一聲“我能行”,對有困難的人說一聲“我幫你”,對自己的伙伴說一聲“你真棒”。同學們,努力吧,今天你以祖國為驕傲,明天祖國以你為自豪。
原標題:我親身經歷的少先隊“手拉手”互助活動責任編輯:白珂嘉一名澳大利亞漢學家的“滾石”生活2024-11-01 13:04
海南發布洪水藍色預警 多河段將達到警戒水位2024-11-01 12:57
讓清新的婚戀觀為生活添彩2024-11-01 12:32
《光明日報》上的葉圣陶足跡2024-11-01 12:21
從五指山唱到國外!中法童聲合唱團相約海南唱響“友誼合聲”2024-11-01 12:19
從五指山唱到國外!中法童聲合唱團相約海南唱響“友誼合聲”2024-11-01 12:15
【光明時評】“送你一盆花”,有一種美好叫雙向奔赴2024-11-01 11:45
重慶市南岸區:校園小場地擴展育人大空間2024-11-01 10:57
【光明論壇】真抓實干為民生,銳意進取譜新篇2024-11-01 10:39
本輪巴以沖突以來已有11852名巴勒斯坦學生死亡2024-11-01 10:30
發揮自然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024-11-01 13:05
錢偉長:“從理”不“棄文”2024-11-01 13:03
民族器樂?。鹤屢魳泛谩翱础?讓戲劇好“聽”2024-11-01 12:47
海南發布洪水藍色預警 多河段將達到警戒水位2024-11-01 12:08
第34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公示2024-11-01 12:03
拜占庭莫里斯時代的軍隊結構改革2024-11-01 11:50
中國記協公示第34屆中國新聞獎、第18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2024-11-01 11:32
百名留學生走進徽州 感受千年和美鄉村2024-11-01 11:22
錢偉長:“從理”不“棄文”2024-11-01 10:26
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·西部篇|在新疆體驗多民族婚禮2024-11-01 10:25